AI导读: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将持续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供给,科技支行作为关键角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挂牌”。广东作为发源地,已有多家银行挂牌科技支行,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政策支持、地方标准出台,为科技支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面临盈利等挑战。

  日前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是重中之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也明确表示,将持续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供给,特别是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得到了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其中科技支行扮演了关键角色。自2024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以来,科技支行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挂牌”,迎来新的发展热潮。

  广东作为科技支行的发源地,自2000年首家科技支行成立以来,已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不含深圳)已有至少89家以“科技支行”、“科创支行”、“科技创新支行”命名的在业或存续的支行,其中中国银行最多,达到17家,其次是建设银行13家。这股热潮背后,是政策对科技金融的大力支持。

  科技支行赋能创新

  科技支行如何赋能科技创新?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多地出台了科技支行地方标准,专家表示,目前科技支行的监管框架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将有更多地方规范和标准出台。

  南都湾财社推出“科技支行创新力深调研”系列,多维度剖析科技支行质量,助力广东科技支行赋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政策引导下的新热潮

  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并将“科技金融”置于首位后,全国各地再次掀起科技支行挂牌热潮。广东地区为例,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挂牌科技支行,强化科技金融服务。

  政策密集出台,为科技支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相继发布通知,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业或特色分支机构,全面加强金融服务专业能力建设。

  地方标准陆续出台

  随着科技支行的涌现,如何界定“科技支行”成为关键问题。目前,国家层面尚未明确科技支行的设立标准,地方则在积极探索。广东等地已开始出台指导意见,明确科技支行的设立标准,并进行授牌。

  例如,深圳、嘉兴、山东等地已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细化科技支行的认定标准和程序。上海则实施“梯度培育”,由监管部门认定和银行自主确定两个层次组成科技金融专业机构体系。

  盈利与挑战并存

  科技支行在设立的同时,也面临着盈利等挑战。如何摆脱对政府贴息和总分行补贴的依赖,提升内生盈利能力,是行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部分科技支行在业绩上存在显著差异,盈利能力不足将影响政策倾斜的可持续性和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此外,科技支行还需面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投入、高波动、长回报周期的特征与传统银行经营原则和业务逻辑不匹配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专家建议,政策支持、机构专业化、生态协同是解决科技支行面临问题的关键。监管部门应差异化监管,鼓励银行持续探索合理调整管理考核指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度嵌入地方科创生态,加强与多方合作,降低信息壁垒,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圈。

  展望未来,随着规范标准的不断出台,科技支行行业将迎来洗牌,真正具备科技金融能力的银行将通过“政策红利+专业能力”建立市场优势,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