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建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助力“双碳”目标
AI导读:
江苏开建首个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居民家中智能电器,实现错峰用电并获取收益。这一创新模式有助于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社会用能成本,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居民错峰用电不仅能省钱,还能赚钱。今年年初,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在江苏开建,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居民家中的大功率智能电器整合为云端虚拟能量池。在用电高峰期,居民可通过能量池的邀约,主动参与错峰、避峰用电,从而获取收益。这种创新的家庭用能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虚拟电厂,这个无厂房、无烟囱的“电力搬运工”,不烧煤、不占地,却能高效缓解用电高峰期的压力。它像一个无形的“电力管家”,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将分布式电源、电力用户、储能、电动汽车等资源紧密聚合,在满足用户自身用能需求的同时,深度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交易。
在能源转型和政策支持下,虚拟电厂近年来快速发展,覆盖场景日益丰富,尤其在能源保供和新能源消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以往虚拟电厂主要针对工商业用户,居民用户参与机会有限,大量居民侧电力负荷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江苏此次开建的虚拟电厂,依托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将空调、热水器等家用电器纳入虚拟能量池。当预测到用电紧张时,电力部门通过软件向居民手机发送邀约,鼓励调节大功率智能家电,减少用电,从而获得电费奖励。
居民虚拟电厂让千家万户的发用电设备和储能设备“手拉手”,使居民从单纯的电力消费者转变为电力市场参与者。每个家庭都能通过这一平台,主动加入弹性用电,共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虚拟电厂在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方面效果显著。随着用电负荷持续攀升,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压力巨大。而虚拟电厂通过智能调节居民用电时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电力供需,且投资仅为传统电厂的10%至20%,为特殊时段电力供应提供了经济新思路。
此外,虚拟电厂还能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通过经济杠杆鼓励居民在新能源发电高峰时存储电能或加大用电,低谷时释放电能,有助于减少弃风弃光现象。
对于社会而言,虚拟电厂的建设将深刻改变居民用电模式,降低用能成本。居民可通过智能电表和设备实时监控能源使用状况,根据电力市场价格和电网调度指令灵活调整用电行为,形成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居民虚拟电厂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居民用电量占比有望攀升至全社会用电量的30%左右。居民侧电力负荷资源无疑是一座潜力巨大的富矿。
随着家用电器智能化、屋顶光储电站普及和电动汽车占比提升,构建更大规模、更智能高效的居民虚拟电厂成为可能。为此,需设置常态化激励机制,引导居民家中智能用电设备参与虚拟电厂互动,优化系统交互,统一数据标准,形成透明、高效的互动模式,让低碳生活触手可及。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