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信贷扩张遇冷,服务覆盖面突破,市场格局动态调整。监管政策从“框架补漏”到“能力建设”。展望2025年,货币政策助力融资环境优化,金融机构聚焦自营,AI重构游戏规则,不良资产成为新蓝海,消费者权益保护成核心工作。

  在2024年消费金融收官之际,回顾这一年行业发展脉络,展望2025年前景,对于从业者和关注者而言意义重大。以下是对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特征的剖析以及对2025年的展望。

  一、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特征剖析

  (一)信贷扩张遇冷:一场意料之中的刹车。2024年,受外需疲软、房地产修复乏力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导致信贷需求持续萎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前三季度消费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8%,增速为近五年最低,居民消费贷款“资产荒”短期内仍未缓解。

  (二)服务覆盖面突破:一场静默的“下沉革命”。2024年,行业联邦学习技术落地率提升,政务数据调用效率大幅提高,随着消费金融覆盖面的扩大,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推进深化。

  (三)市场格局动态调整:头部效应下的“冰与火之歌”。随着行业增速放缓,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利润回撤,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发力存量市场。互联网流量平台凭借流量优势,部分通过旗下小贷公司或消费金融公司自营放款,部分借助助贷或联合贷与金融机构合作放款。

  随着流量进入存量博弈时代,金融机构将对互联网平台进行分级管控,考量因素涵盖资产规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

  1、互联网流量平台:

  生态闭环平台:包括蚂蚁集团、京东科技等,这些平台拥有强大的自有流量优势,能够以较低的利率提供贷款,同时保持较低的风险水平。

  垂直场景平台:包括滴滴金融、携程金融等,这些平台在垂直场景拥有稳定的自有流量,客户经营发力较早。

  流量科技平台:包括奇富、信也等,这些平台靠信息投流、API合作等获取客户。

  2、金融机构的“觉醒年代”

  城商银行:头部包括宁波银行等,江浙地区城商行头部效应明显。

  民营银行:头部包括微众银行等,部分民营银行出现分化。

  消费金融公司:头部包括蚂蚁消费金融等,多家公司增资扩股,如湖南长银58消费金融等。

  二、监管政策演进:从“框架补漏”到“能力建设”

  2024年,监管发布了多项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通知,主要体现三点监管趋势。

  (一)推进行业规范发展。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均受到严格监管。

  (二)加强互联网助贷管理。要求商业银行以每笔贷款结清后实收利息向助贷机构支付服务费,且比例控制在30%以内,推动客户定价透明。

  (三)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联合发布相关公告,标志着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迈入新时代。

  三、2025展望:在不确定中锚定确定性

  (一)货币政策助力融资环境优化。央行明确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望降低个人贷款成本。

  (二)金融机构聚焦自营,苦练内功。众多金融机构全力打造自营能力,涵盖资金、获客、风险成本控制等方面。

  (三)技术变量:AI重构游戏规则。AI在金融行业使用门槛进一步降低,成为重要的提效工具。

  (四)不良资产:成为新蓝海。个人不良贷款规模迅速增长,从不良贷款回收中挖掘利润成为众多金融机构新目标。

  (五)消费者权益保护成核心工作。消费者权益保护关乎企业声誉与经营,成为行业发展关键考量因素。

  总之,消费金融正处于快速变革创新期,行业参与者需精准把握趋势,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文陈雪涛】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