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教育领域的双刃剑效应:提升效率还是增添焦虑?
AI导读:
AI在教育领域成为‘隐形家教’,帮家长辅导孩子作业,但引发争议。家长担忧孩子直接抄答案,教师发现学生作业带AI痕迹。AI时代,中小学教育应如何主动求变,重塑未来学习生态?
“就像请了个随身家教。”近日,家有两名小学生的邓女士觉得AI在教育领域帮了她大忙。不论是写作辅导、作业答疑,还是英语口语打卡,通过AI的帮忙都可以轻松应对。
邓女士提到的AI,正是今年新春之际横空出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DeepSeek。一个寒假过去,AI工具的讨论热度不减。在教育领域,AI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用AI赶作业、抄AI答案等情况层出不穷。AI究竟如何“用在刀刃上”,避免“作业写不完”到“写太快、不过脑”的问题?
争议
效率背后,是“省爹妈”还是“添焦虑”
DeepSeek、豆包、kimi……近段时间来,一系列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世。不少家长表示,AI正以“隐形家教”姿态介入教育,在孩子作文润色、解题答疑、口语练习等场景中发挥作用。
“写作上丰富辞藻,保证语句通畅;英语方面,帮忙记单词、造句子。”邓女士表示,五年级的孩子在AI辅导下,已提前完成六年级数学预习;一年级的孩子也喜欢上了AI系统对话、答疑。“以往不懂的问题需要等家长下班才能得到解答,现在AI随问随答,非常方便。”
“我家孩子对影视导演行业有兴趣,和同学一起使用AI改剧本,很开心。”一位家长表示,输入想法和创意,就能获得完整剧本,孩子可根据兴趣增删情节,不满意的地方还可要求系统修改。
“以往学生需广泛阅读收集名人名言、案例等写作素材。有了AI,输入主题就能即刻得到丰富素材,节省时间。”广州市玉岩中学语文教师姜娜说。
AI秒级输出“标准答案”,新的教育矛盾也随之而来。有家长表示,AI工具不但没帮助“解放双手”,反而增添顾虑。
“下班发现孩子作业做得又快又好,担心孩子直接抄AI答案。”家长徐女士表示,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初稿后才能寻求AI润色,“没有大人监管时,不允许打开AI软件。”
邓女士也发现,一些AI工具在作业辅导上存在弊端,如辞藻堆砌、华而不实。家长需紧守孩子身旁,对AI生成结果评估,及时纠偏、修改指令。
教师也发出“预警”。广州市培英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语文教师杨浩然留意到,学生作业里开始出现带有AI痕迹的作品。分辨学生作业是否由AI生成并不困难,AI生成的作文逻辑缜密、行文流畅,中学生很难产出如此“完美”的作文。
此外,不少教育人士发现,AI解题并非“百发百中”。广州市番禺区实验中学副校长陈智昌表示,AI工具解题路径依赖题库,对创新题型解答能力有待提高,常答不出水平,存在错漏。
破局
监管解决“工具滥用”,转型根治“教育异化”
AI时代已至,中小学教育应如何主动求变,重塑未来学习生态?多位教育工作者与教育专家表示,中小学教育应加强家校合作,打好“堵”“疏”组合拳,实现教育与AI工具携手共进。
面对中小学生使用AI工具,专家提出分年龄段干预。小学、初中段学生自制力差,需家校监督使用AI软件;初中升学、高中阶段,学生工具使用趋于闭环,可逐步放手,为未来人机协同社会打下基础。
杨浩然不反对中学生写作使用AI。得到一篇AI输出的、合乎预期的作文并不容易,需不断指令追问和方向把控,这个过程对学生作文鉴赏能力提出要求,训练AI即训练思维。
AI席卷教育不可避免,学校如何应对至关重要。“我们的态度是促进学习,但不能代替思考。能力需经历思维发展过程才能提高,若被AI替代,则无法进步。”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校长胡东表示,该校引导学生用AI辅助学习,而非做作业。
“讨论AI时代下的中小学教育,要回到教育第一性原则。”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
学生用AI快速完成作业,看似提升效率,实则剥夺思考训练机会,助长思维惰性。根源在于基础教育长期陷入“应试化、功利化、短视化”,AI易异化为强化应试工具。
AI越发达,“人”的素质和能力越珍贵。中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AI时代教育的“利器”。熊丙奇建议,低龄阶段学生远离电子产品,转向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培养好奇心与适应力。
(文章来源:金羊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