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满足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提出服务养老金稳健增值目标,并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公募基金扩容、完善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等,以拓宽养老产业融资渠道,促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满足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其中,明确提出“服务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稳健增值目标”“提供优质养老金融产品服务”。

受访人士认为,养老金融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而资本市场的行稳致远同样需要包括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支持。

个人养老金公募基金产品扩容成为关注焦点。

关于养老金融,相关部门已推出一系列举措。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周小舟介绍,养老金融方面,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多项政策文件,完善养老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体系。

公募基金是养老金融的重要领域。2024年12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将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展到全国,并将运作安全、成熟稳定、侧重长期保值的公募FOF基金、公募指数基金等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

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已有近300只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公募基金行业受托管理各类养老金资产超6万亿元。

此外,《实施意见》还提出,推动将符合条件的指数基金等权益类公募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进一步丰富了投资品种。

助力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

个人养老金公募基金产品的扩容是资本市场服务养老金融的重要体现。为实现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稳健增值,还需进一步打通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痛点堵点。

保险资金是养老金融的重要资金来源,尤其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为此,《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完善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监管制度,鼓励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权益投资。

企业年金是养老金体系第二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探索放开企业年金个人选择,并鼓励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探索开展差异化投资。

然而,在实践中,受限于绩效考核、偿付能力等要求,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在权益投资方面仍面临一定困难。

为此,《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建立健全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以加快推动和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

拓宽养老产业融资渠道

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的框架体系,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养老产业金融中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等。

以养老产业金融为例,银行传统借贷业务往往需要重资产作为抵押担保,但在养老服务业轻重资产逐渐分离的趋势下,轻资产运营企业难以提供重资产抵押物,导致资金缺口。

《实施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养老等银发经济企业股债融资,并探索以养老设施等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和REITs,为养老产业拓宽融资渠道。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