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消协发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国补消费市场虽活跃,但部分商家存在涨价套取补贴、不给予价保、导致消费者国补资格丧失等问题,并提出多项建议规范商家行为。

中新网2月6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谢艺观)2025年2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中消协)正式发布了《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聚焦国补消费市场活跃度及商家营销行为规范问题。

据中消协详细阐述,当前国补消费市场虽蓬勃发展,但部分商家的营销行为却亟待规范。具体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家采取涨价策略“套取”国家补贴,即在补贴政策实施前故意抬高商品价格,再利用国补优惠吸引消费者,引发消费者对补贴是否被商家或平台截留的质疑。二是商家在使用国补后拒绝提供价格保护服务。消费者购买国补商品后,若发现价格大幅下降,要求补差价时,商家常以“国补商品不参与价保”为由拒绝。三是因商家原因致使消费者国补资格丧失,如商家未按承诺时间发货,或以库存不足为由强制取消订单,导致消费者失去享受国补的资格。

中消协以实际案例为例,指出2024年12月16日,消费者马先生在某电商平台某品牌自营旗舰店支付8599元(原价8999元,使用400元国家补贴)购买了一部手机。12月22日,马先生发现同款手机价格大幅下降700元,按平台要求重新下单后,价格为7899元(原价8999元,使用400元国家补贴和700元平台优惠券)。马先生要求价保,但平台仅支持价保300元,理由是新订单使用了400元国补。经投诉后,该公司最终另行补偿了马先生400元差价。

针对上述问题,中消协提出了多项建议:呼吁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补贴政策细则,细化国补商品的价格计算规则,以防范商家通过虚高定价或涨价等方式套取补贴,损害消费者利益。同时,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补贴商品价格的监测,对参与国补的商品价格波动实施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并查处异常涨价行为。此外,中消协还建议电商平台建立完善的售后保障机制,明确国补价保政策,并建立补贴名额恢复机制,对于未完成交易的订单,自动返还消费者补贴名额。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已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明确指出,对存在不履行价格承诺、“先涨价后打折”等价格违法行为,以及套取补贴资金的经营主体,将第一时间取消其参与活动资格,并追缴国家补贴资金,依法依规严肃处理骗取套取国家补贴资金等违法行为。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