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月5日,广东、上海、山东等地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聚焦改革与创新两大关键词,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任务,为新一年工作把脉定向,擘画发展蓝图。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2月5日,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广东、上海、山东、湖北、安徽、浙江、辽宁等地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为全年工作把脉定向,擘画发展蓝图。今年,多地“新春第一会”聚焦于两个核心关键词——改革与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等成为各地部署的重点任务。

“新春第一会”历来被视为地方发展的风向标,是观察地方经济动态的重要窗口。2月5日,从山东的“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到安徽的“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再到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多地纷纷将创新置于首位,奏响了新一年工作的主旋律。

其中,广东强调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共进,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安徽则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湖北则致力于综合实力领先、科技创新先行、现代产业引领,加速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总需求不足、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等挑战,专家指出,中国经济仍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迫切需要含金量更高、驱动力更强的新增长点。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2025年各地均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围绕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展开大篇幅部署。这不仅有助于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还能推动地方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各地积极响应,特别是围绕科技创新,加快布局产业链、升级传统产业、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这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从“新春第一会”的具体部署中,我们不难发现今年地方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在创新方面,各地纷纷细化实化政策举措,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从培育优质企业到营造创新生态,各地正抢抓发展新机遇,塑造发展新优势。

安徽提出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广东则深入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集成电路重大项目达产,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湖北则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推动创新发展的同时,多地聚焦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以“关键一招”为经济社会发展蓄势赋能。山东明确了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能源转型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10项重点改革任务;上海则发布了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推出58条任务举措,聚焦企业融资、公平竞争、诉求处理等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力求实现突破性进展。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王金胜认为,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有责任和义务在深化改革方面探索突破。对于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等中央明确的任务部署,山东应积极响应,勇担使命。同时,山东作为国资国企大省,也应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举措也备受瞩目。通过深化世界银行对标改革、优化涉企监管检查等方面推出的一系列任务举措,上海正致力于打造更加开放、透明、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内容有所扩充与优化,以更好地符合SEO要求并提升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