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承销再现“地板价” 6家机构分食6万承销费
AI导读:
债券承销市场再现“地板价”,6家金融机构分食6万承销费,引发交易商协会自律调查。低价竞争根源在于争夺市场份额,导致“增收不增利”,对行业健康生态造成严重危害。
债券承销再现“地板价”,6家金融机构分食63448元承销费,最高报价3.5万元,最低仅700元,此举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7月12日,交易商协会宣布对这6家机构启动自律调查,直指低价承销乱象。此前,协会刚发布新规,明确要求“承销机构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承销费率报价”。
券商固收人士表示,这不是个案,债券承销“地板价”现象长期存在,已对行业健康生态造成严重危害。低价竞争根源在于主承销商通过压低费率换取大额发行综合收益。
超低承销费抢标
7月10日,广发银行公布二级资本债券主承销商招标结果,6家头部机构中标。记者查询发现,6家机构承销费总额63448元,其中两家报出700元“地板价”。
有券商人士评价,700块钱连团队去银行开个会的差旅费都不够。业内人士表示,700元或1050元的报价远远低于综合成本。
金融机构采用超低价策略,很可能是针对AAA评级、大型银行、央企等优质发行人。这类客户具有极高的信用资质和市场影响力。
金融机构的恶性竞争也引发有关部门关注。7月11日,交易商协会表示,将对相关机构启动自律调查。
此前,为规范市场秩序,交易商协会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承销规范的通知》,明确要求“承销机构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承销费率报价”。
规模为王,增收不增利
明知血亏,头部机构为何仍趋之若鹜?答案或藏在“规模为王”的逻辑之中。多位投行人士指出,核心驱动在于对市场份额的白热化争夺。
“规模为王”策略正在拉大头部机构优势,但“增收不增利”现象突出。2021年—2024年,券商年度承销总规模强势上升,但承销手续费费用逐年下降。
业内人士表示,债券承销“地板价”现象长期存在,对行业健康生态造成严重危害,会引发恶性价格竞争,破坏市场秩序,降低服务质量,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