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宏观叙事分化、机构行为及政策引导等因素影响资金流向。中长期资金增配权益资产,债券ETF逆势崛起成为公募固收业务新工具。债券ETF规模增长迅速,政策支持其发展,或成公募业务新增长极。

  股债跷跷板效应背后,宏观叙事分化、机构行为调整及政策导向等成为影响资金流向的关键要素。

  当前资本市场正经历资金再配置阶段,银行理财、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增配权益资产的趋势愈发明显。另一方面,传统债基规模缩水,而债券ETF异军突起,成为公募固收业务逆势增长的新引擎。

  ◎记者聂林浩

  伴随股债跷跷板效应再现,资金流动现象显著。今年以来,多重利好推动A股市场回暖,债市承压,纯债基金业绩不佳。股债跷跷板效应背后,宏观叙事分化、机构行为及政策引导等成为资金流向的关键。

  资本市场资金再配置进行中,中长期资金增配权益资产趋势明显。同时,债券ETF逆势崛起,成为新工具。

  资金将流向何方?

  宏观环境主导股债跷跷板效应。2月以来,随着政策对科技和消费支持力度加大,经济基本面复苏预期增强,叠加债券收益率吸引力降低,资金持续从债市流向权益市场。

  股票与债券投资者体验迥异。Choice数据显示,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今年以来上涨,股票型基金收益多为正;而纯债基金业绩不佳。

  股市与债市表现差异源于多重因素交织。浙商银行固定收益部指出,机构资金跨市场流动驱动两个市场此消彼长。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认为,核心影响因素是宏观环境,股债叙事分化导致跷跷板效应。

  政策倾斜提振股市信心,改善风险偏好。债市货币政策预期落空,市场预期修正。机构行为改变,债市波动率上升,股市波动率降低。

  资金迁徙进行时。部分资金已从债市流出,债券基金遭遇大额赎回。权益市场成为资金流向目的地,权益类基金发行占比上升。

  “固收+”策略受青睐,资产配置转向股市和可转债市场。银行理财、保险、信托等资管机构加大权益资产投资力度。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公募基金考核机制。

  债券ETF或成公募业务新增长极。虽然债市表现不佳,但债券资产仍被视为资产配置压舱石。债券ETF规模增长迅速,政策支持其发展。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债券基金总份额下降,但债券ETF规模突破2100亿元。首批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成立,募集金额达240亿元。政策允许信用债ETF试点开展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促进市场稳步扩容。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