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过去一周,债市迎来久违大涨,MLF相关消息为债市带来机遇。本周央行公告开展4500亿MLF操作,标志着MLF利率政策属性退出,引发债市大涨。但鉴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超预期,“债牛”难以全面回归,机构人士建议谨慎操作。

过去一周,债市迎来久违大涨,MLF(中期借贷便利)相关消息为债市带来了“久旱逢甘霖”的机遇,10年、30年国债收益率均从前年内高点下行10~15BP。这一波行情的关键词是“MLF变革”和“债市大涨”。

本周,央行公告于3月25日开展4500亿MLF操作,期限为1年期(本月MLF到期3870亿)。此次操作的关键在于,不再设定统一的中标利率,标志着MLF利率的政策属性完全退出。这是自2024年7月以来,MLF首次实现净投放,此前债市一直受到资金面紧张的扰动。通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央行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资金需求,不少机构将其解读为“结构性降息”。

在此之前,债市的回调已持续超3个月,业内人士纷纷感叹这是近年来最长的一次债市下挫。那么,此次MLF的变革是标志着“债牛”的回归,还是仅仅是市场的暂时缓和?接受采访的机构分析师和交易员表示,预计MLF利率可能在月底公布,可能在1.85%~2%左右的区间。此次变革或与一季度地方债发行提速有关。然而,由于1、2月经济数据仍有亮点,中、外资机构纷纷上调一季度GDP预测,共识预测在5%以上,因此不少债券交易员近期选择逢高获利了结。

MLF带动债市大涨

近期,Deepseek引爆了中国股市的估值重估,也导致债市的估值下修。叠加资金面趋紧、降准降息迟迟不至,3月初以来,债市跌幅进一步放大。2月以来,债基已发生赎回和负反馈,3月赎回加剧,且引发了理财产品赎回潮的担忧。

例如,去年12月,10年和30年国债收益率一度大跌近30~40BP,分别在1.6%和1.8%附近触底,但此后就一路攀升。到了今年3月10日,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升破1.8%、2%关口。2月份以来,债基已发生过赎回和负反馈。

整体而言,1月以来资金面整体偏紧,市场降准降息预期落空,导致中短端债券收益率在1~2月大幅上行;进入3月,利率债长端开始补跌。

不过,从上周下半周开始,债市重振旗鼓。央行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是第一个催化剂,会议提到“择机降准降息”。此外,本次例会显示政策对债市稳定、外汇顺周期行为、支持科技创新等问题较为关注。政策面总体在呵护经济,因而当时机构人士开始聚焦未来一周央行的MLF操作量。

到了本周,MLF的变革令业内人士感到惊讶,各界纷纷将其解读为“结构性降息”。

本周一尾盘,央行公告,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更好满足不同参与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自本月起MLF将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操作。

华泰证券指出,此公告有几大变化值得关注:一是中标方式变为“多重价位中标”,意味着中标利率不再唯一,更能体现市场需求,也即MLF政策利率属性进一步淡化;二是央行罕见地提前公布了第二日MLF的操作量,有助于机构更合理地进行资金头寸管理,也显示出央行对流动性的呵护态度;三是本次MLF加量续作,净投放630亿元,是去年8月以来首次MLF净投放。

尽管未必能直接带来资金转松,但央行的呵护态度显而易见,于是债市迎来一波大涨,各期限债券的收益率累计下行10~15BP,涨势为今年以来罕见。

多位资管机构人士表示,MLF变革不排除与地方债发行提速有关,且随着债券供给量的放大,资金面可能进一步趋紧,这可能会提升债券融资成本。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随着财政刺激政策的推进,地方债发行提速。1月1日至3月24日,国债累计净发行15081亿元,同比多8600亿元;地方债累计净发行24620亿元,同比多15294亿元。

经济回暖下“债牛”难全面回归

尽管债市暂时回温,但当前机构人士都较为谨慎。这与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超预期不无关系。

各大机构认为,一季度GDP数据将超出预期,同比增速或在5%~5.3%区间。南银理财研究部主管王强松表示,2025年1~2月经济数据开局良好,需求端固定投资、消费增速回升,供给端工业生产较快。摩根士丹利最新上调2025年中国GDP增速预测0.5个百分点,原因在于开年以来数据超预期,且新产业投资动能较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债市短期单边调整的风险降低,预计央行资金不会进一步收紧,但鉴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债牛”难以全面回归,且更多交易员开始获利了结,尤其是对长债。

王强松建议,目前仍可重点关注1~2年的信用债和存单品种,但对于长债而言,考虑到经济有结构性改善,且政策对经济仍有呵护,尽管经济仍受关税、地产投资等拖累,但并未明显恶化,因此建议逢低减持长债利率。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