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力推“超长期国债+贷款”模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会议,强调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并研究建立“超长期国债+超长期贷款”服务模式,以高效推进‘两重’建设。该模式旨在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长期资金需求问题,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召开扩大会议,重点强调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并研究建立“超长期国债+超长期贷款”的全新服务模式,以高效推进‘两重’建设。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与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超长期贷款的‘超长期’属性,意味着其贷款期限较长,能更好地匹配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周期。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同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超长期贷款主要用于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些项目通常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但投资收益有保障的特点,且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安全效益显著。‘两重’建设中的部分重大项目符合超长期贷款的投放标准。
根据《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5年将安排8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并要求‘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高质量推进‘硬投资’项目谋划实施’。
对于金融监管总局探索的‘超长期国债+超长期贷款’服务模式,明明认为,这是专为高效支持‘两重’建设设计的创新型金融模式。超长期国债由中央政府发行,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下达给地方政府或相关项目实施主体,为项目提供基础资金支持。同时,金融机构提供的超长期贷款与国债资金相结合,根据项目资金缺口和建设进度提供配套资金。这种模式的资金搭配合理,能更好地匹配项目建设周期和资金需求节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王青预计,超长期国债的具体投向将进一步优化,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并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强化项目评估,更大规模引入超长期贷款配套资金,从而放大超长期国债的杠杆效应。
明明还表示,超长期贷款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配合,将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长期资金需求问题,避免项目因资金期限错配而中断或资金链断裂。此外,这一组合还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机构对长期项目的融资支持,并为金融机构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