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资本驰援浦发银行,可转债转股缓解到期压力
AI导读:
浦发银行500亿元可转债进入到期兑付倒计时,多路资本通过增持、转股等方式驰援,缓解到期压力。中国移动、东方资产、信达投资等参与,为银行资本补充提供新思路,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随着浦发银行发行的500亿元规模可转债进入到期兑付倒计时,多路资本通过战略增持、可转债转股等方式,为银行转债到期压力注入“强心剂”,也为银行资本补充提供了新思路。
10月13日晚,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移动”)的通知,中国移动通过可转债转股形式增持公司普通股股份。在此之前,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资产”)、信达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信达投资”)也曾出手驰援,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普通股及可转债转股等形式增持浦发银行,有效缓解了银行的短期资金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在大规模银行转债到期情况下,东方资产、信达投资以及中国移动等通过资本运作,不仅为浦发银行化解了短期兑付风险,也拓宽了银行资本补充渠道,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强动能,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多路资本出手驰援
浦发银行于2019年10月底向社会公开发行5亿张可转债,每张面值100元,对应发行总额500亿元,期限6年,到期日为2025年10月28日。随着到期日临近,自今年6月以来,多路资本出手增持可转债并转换为股票,缓解浦发转债到期压力。
10月13日晚,浦发银行公告,中国移动于10月13日将其持有的5631.45万张可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4.50亿股。转股后,中国移动持股比例由17.00%增加至18.18%,触及1%的整数倍。中国移动在港交所发布公告表示,转换将允许广东移动以与市场交易价格可比的价格认购浦发银行之A股,同时有利于浦发银行补充其核心一级资本、提升其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让公司能够更好地分享浦发银行经营成效。
浦发银行在公告中表示,本次权益变动属于增持,不触及要约收购,不会导致公司第一大股东发生变化。东方资产也出手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普通股及可转债转股的形式增持浦发银行,并向浦发银行提名董事候选人。浦发银行公告透露,截至9月19日,东方资产持有浦发银行约9.387亿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的3.03%。而到9月29日,其持股数量已增至10.73亿股,持股比例为3.44%,另持有该行可转债860万张。
而在今年6月,信达资产也通过增持可转债,迅速转股成为浦发银行主要股东。6月27日,信达投资将其持有的近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浦发银行普通股,占转股后该行总股本的3%以上。
有利于银行“补血”
银行可转债只有成功转股才能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否则发行方必须兑付到期本息。东方资产、信达投资、中国移动等多路资本增持浦发转债并及时转股,不仅直接降低了浦发转债到期偿付压力,还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同时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对未来业务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增强了银行的稳健性。
此前,光大转债也出现类似情形。同样临近兑付期,当时的中国华融在2023年3月8日、9日合计增持近1.22亿张光大转债,占光大转债发行总量的40.56%。3月13日,中国华融发布自愿性公告称,经董事会决议,同意将光大转债申请实施转股。
2023年3月16日,是光大转债的最后转股日。中国华融也在这一天将所持全部1.4亿张光大转债悉数转为该行普通股。转股完成后,中国华融持有光大银行约41.85亿股普通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的7%以上,成为主要股东。
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向记者表示,银行发行可转债的目的往往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历史上无论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体量银行还是农商行,基本上都实现了债转股,从而完成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这对于提升银行的整体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银行转债大幅度收缩
今年以来,多只银行转债退出,退出方式以强赎为主,包括成都银行、苏州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齐鲁银行等。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发行的可转债则以到期赎回方式退出。在银行转债陆续退出的情况下,全市场仅剩下5只银行转债存续,银行转债的规模出现大幅度收缩。Wind数据显示,金融行业可转债的规模从2024年末的2063.30亿元下降至目前的1237.15亿元。
银行转债大规模收缩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发行持续低迷。与其他资本补充工具相比较,银行发行可转债融资成本较低,转股后可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但银行转债的发行周期相对较长,同时正股表现一般,转股次数、转股时长普遍较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银行发行意愿。值得一提的是,银行转债是不少固收类基金的底仓配置品种,银行转债大幅度收缩将影响该类基金产品配置。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曾衡伟向记者表示,银行等优质转债稀缺对固收类基金和理财产品构成挑战。固收类基金和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需调整,寻找替代机会以保持产品竞争力。优质转债稀缺或导致产品收益率受影响,需拓展其他投资渠道。基金经理在风险管理要求提升,确保收益的同时也需要有效控制风险。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