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金九银十求职季,银行2026年度校园招聘开启。数字化转型下,银行加码金融科技人才招聘,青睐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岗位设置精细化,培养模式向复合型转变,多举措留住人才。

  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双料选手”更受银行青睐(银行人才需求)。

  “金九银十”求职季,全国主要商业银行2026年度校园招聘陆续开启。

  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技术驱动业务增长已成为各家银行的战略共识,银行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应时而变。在金融科技人才需求(金融科技人才)方面,《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秋季招聘(以下简称“秋招”),银行继续加码金融科技人才招聘。银行招聘金融科技人才不再局限于系统开发等传统的技术型人员,而是更多青睐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渗透至银行业务全链条乃至管理层面,相关岗位设置更趋精细化。

  加大招揽力度

  近年来,金融科技人才一直是各大银行人才招聘的重心。今年秋招,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依旧是银行争夺的对象。多家银行以专项招聘的方式,加大对金融科技人才的招揽力度。

  工商银行招聘官网显示,该行总行本部推出“人工智能+”专项招聘。计划招聘人数为20人左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优先。这一专项招聘在该行所有招聘岗位中处于“置顶”位置。

  农业银行“菁穗培训生”岗位下设“金融科技专项计划”,该岗位主要从事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渠道分析与建设、经营场景拓展、智能化营销与风控模型及系统建设、人工智能技术推广运用等业技融合相关工作;要求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相关专业,具有经济金融、人工智能等复合专业背景者优先。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浙商银行推出“CZ星计划”,其中提出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信息处理、量化分析、物理等AI相关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优先。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人才的争夺同样激烈。例如,上海农商银行招聘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系统测试等多个方向的FINTECH培训生。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银行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趋于纵深化,即从“技术支持”向“业务赋能”转变。银行寻求能够深刻理解金融逻辑、主动挖掘业务需求并利用技术手段驱动业务创新乃至商业模式变革的金融科技人才。可以看到,招聘要求中普遍强调候选人需具备金融知识背景、项目管理能力和跨部门沟通协作能力,旨在打破技术与业务之间的壁垒。

  培养模式向“复合”转变

  随着银行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走向复合型,更趋精细化、前沿化,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

  “商业银行针对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正逐步向复合型培养模式转变,人员不仅会在软件开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等核心技术部门深入实践,更会被安排到零售金融、公司金融、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部门,亲身体验业务流程、理解客户需求、学习风险逻辑。”杜阳表示。

  例如,工商银行“人工智能+”专项招聘,要求人员入职后先在科技机构和境内分行进行为期一年的轮岗锻炼,期满后返回总行,定向安排到对公、零售、风控等业务部门相关岗位工作。

  浙商银行“CZ星计划”面向业务管理岗位,采取高标准准入、重资源培养、重政策激励、严要求约束、优路径成长的培养与管理原则,以培养总行二级部门或分行中层级别的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

  “复合型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银行复合型人才的供给难题。通过业务实践打破技术与业务的认知壁垒,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用‘业务的语言’谈技术,用‘技术的思维’解业务。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连接点和催化剂。”杜阳认为。

  多举措留住人才

  “未来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和国际化。”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首先,随着科技业务不断深化,岗位将进一步细分,如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区块链开发专家、数据安全架构师等细分岗位会持续增加。其次,银行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将趋于常态化,通过实习实践、联合培养等多元渠道提前锁定优质科技苗子,提高后备力量储备。最后,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大型商业银行将更加积极地引进具备海外教育或工作背景的高端科技人才。

  受访专家认为,为有效吸纳并长期留住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银行需要从薪酬激励、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着手。

  曾刚认为,银行应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动态调整科技人才薪酬水平,为高端技术人才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收入和奖励,包括项目奖金、技术专利激励等。

  在杜阳看来,在企业文化方面,商业银行需构建科技公司式的组织文化与工作环境,推行更加扁平化、敏捷化的组织架构,为科技团队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宽容试错的工作氛围。在职业发展方面,银行需设计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路径;允许顶尖技术人才通过深耕技术成为首席科学家、资深架构师等,确保技术人才的专业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银行还可以在适当范围内为科技人才提供富有挑战性且拥有自主权的重点项目。”杜阳表示,比如给予科技人才主导重要业务系统重构、创新金融产品研发等高影响力项目的机会,赋予其相应的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使其能清晰地看到技术成果如何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从而获得持续的内在激励。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