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银行业加速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国产化替代,信创改造项目密集落地。国有大行和区域性银行均积极参与,力图实现全面自主可控,但面临技术差距、生态兼容性和迁移成本等障碍。

数据来源:银行公告,李颖超/制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业正加速推进数据基础设施的国产化替代。在“数字中国”政策引领下,信创改造项目正密集落地,国有大行和区域性银行均力图实现全面自主可控。

  一场围绕数据平台建设与信创改造的新浪潮早已扑面而来。近段时间,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关于数据平台建设以及信创改造项目的招标公告。7月底至8月初,浦发银行总行发布多则招标信息,涉及审计工作平台信创改造项目等。除了浦发银行,浙商银行也进行了相关采购招标。不少区域性银行同样积极,如江苏昆山农商银行、河南农商银行等均有相关项目招标或中标。

  华东地区一位金融科技从业人士表示,继大型银行率先进行信创改造之后,今年区域性中小银行及时跟上,核心系统信创升级的情况呈加速趋势。

  实际上,国有大型银行在数据平台建设与信创改造方面走在前列。工商银行于2017年全面启动智慧银行生态建设工程,至2023年完成了多项转型。通过采用前沿技术,商业银行重构了金融基础设施,增强了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

  一位接近银行数据平台建设的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银行在数据中台、监管报送、智能风控等领域的投入明显增加,国产数据库、分布式存储等技术成为重点考量方向。市场份额位居前列的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在2024年财报中透露了其在金融软服业务方面的增长情况。

  不过,变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技术差距、生态兼容性和迁移成本仍是银行在信创改造中面临的三大障碍。某国有银行的一位资深从业人士认为,相较于国外先进技术,部分国产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生态兼容性问题给系统集成和升级带来了困难,迁移成本的高企也让一些银行有所顾虑。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