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银行增持潮涌,机构看好银行股后续上涨空间
AI导读:
近段时间,A股上市银行股东及董监高增持股份计划频发,多家银行发布增持进展。业内人士称增持传递长期价值认可,稳定市场信心。市场看好银行股后续上涨空间,多家机构研报指出银行股行情将持续演绎,有较大潜在上涨空间。
近段时间,A股上市银行股东及董监高增持股份的计划频发。交易所公告显示,仅二季度以来,包括上海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发布公司核心管理人员的增持计划进展,管理人合计增持规模千万元以上的情况频现,部分银行个人增持规模甚至超百万元。同时,部分上市银行主要股东增持股份的相关计划也愈加密集。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上市银行管理层及股东增持行为一方面在向市场传递管理层或股东对银行长期价值的认可,缓解投资者担忧,稳定市场信心。另一方面,随着银行估值修复和政策红利持续加持,银行板块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相较于股东增持,核心管理层对银行股的增持更吸引投资者关注。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高管增持的额外考量在于,这不仅体现了管理层对公司基本面的信心,更强化市场对其经营能力的信任,尤其在股价回调窗口期进行增持,可以利用市场波动释放积极信号。
高管积极增购自家股票
近来,上市银行高管增持计划愈加密集。上海银行近日发布公告显示,公司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分别于2025年7月23日至7月25日期间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股票。根据公告,此次增持覆盖11位核心管理人员,合计增购44万股。江苏银行也于日前发布公告称,截至2025年7月9日,增持主体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的方式累计增持公司股份216.48万股,累计增持金额2427.82万元,本次增持计划实施完毕。
与此同时,亦有银行因外部因素影响暂未完成增持计划。据华夏银行7月11日公告,该行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计划自2025年4月11日起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以自有资金共计不低于3000万元自愿增持本行股份。受定期报告信息披露窗口期与二级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本行增持计划暂未实施。
交易所公告显示,仅二季度以来,已有6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增持股票的计划进展。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一方面,当前银行股普遍市净率(PB)较低,其低估值与高股息特性符合长期资金配置需求,对投资者吸引力较强。另一方面,增持行为可以向市场传递管理层或股东对银行长期价值的认可,稳定市场信心,缓解投资者担忧。
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也指出,启动股票增持,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向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表明董监高等掌握银行实际经营状况的管理人员对银行真实价值的认可,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强化投资者信心。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近期,受外部因素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更多银行股东加入增持行列,部分银行还推出估值提升的全面计划。尽管增持数量不多、直接作用有限,但是增持行为传递出对银行发展前景、业绩增长以及股价稳定的长期信心,有助于提升银行估值水平,也有助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健发展。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管理人员增持自家银行股票,有助于强化公司治理机制。邵科进一步强调,增持股票有助于将董监高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银行长期业绩紧密结合,激励其更加关注银行的长远发展,更加注重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以及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
在邵科看来,推动董监高管理人员增持自家股票,也是响应监管要求的表现。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强调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鼓励通过市场化机制完善激励约束,上市银行启动股票增持与监管导向相契合,有助于深化金融体系改革、防范金融风险。
娄飞鹏强调,传统上,增持行为多发生在股价低位以求“护盘”,但今年增持集中在股价上涨期,反映出从防御到主动市值管理的转变。银行不再仅因股价破净增持,而是基于对经济复苏、息差企稳的预期,主动引导估值修复。
在此背景下,不仅银行高管增持热情上升,其主要股东对银行股的增持意愿也在持续增加。年初以来,包括成都银行、苏州银行、南京银行、浦发银行等近10家上市银行公布了主要股东增持计划进展。
娄飞鹏表示,主要股东增持和高管增持,均基于对银行盈利改善的预期。低利率环境下,高股息银行股吸引力提升。但主要股东如AMC增持可能更多是考虑战略协同,地方国资增持体现地方国资对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视。
邵科进一步表示,上市银行主要股东增持主要是因为股东和市场看好上市银行的经营前景以及投资价值。一方面,宏观经济稳中向好,银行规模稳健增长实现“以量补价”,净息差下行压力趋缓,非息收入面临结构性机遇,银行理财、财富管理、投资业务收入有较大增长空间,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资产质量稳定,资本充足情况良好。另一方面,今年以来银行板块整体上涨,但估值水平依然不高,多数银行股仍处于破净状态,未来有望获得修复,股东增持的配置价值较高,同时可以传递出对银行未来发展的信心,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机构看好后续上涨空间
从市场表现来看,经历了近两年牛市行情的银行股,依然有着后续上涨空间。Wind数据显示,2023年12月至2025年7月31日,银行股指数涨幅达64%,其间最高点超过7923点。
尽管已实现大幅上涨,不过市场仍普遍看好其后续行情。浙商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指出,2025年银行股行情继续演绎,年初至今已上涨11%,基本面优质或基本面反转的优质中小银行股领涨。“站在当下看,建议用牛市思维看待和参与本轮银行股重大级别行情,不是行情的下半场,而是长周期的开始。”
董希淼也表示,目前银行股估值偏低,而随着宏观经济回升,银行业绩有望保持基本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股成为较好的投资标的。
浙商证券在研报中分析强调,这是一轮银行股“慢牛长牛行情”,预计银行板块还有60%潜在上涨空间。银行市净率有望修复到1.0倍PB,部分优质银行有望修复至1.5倍。
天风证券分析认为,A股上市银行股票具有防御属性,且在政策红利持续加持下,银行股或成为投资“新宠儿”。2025年4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优化保险资金比例监管政策,加大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险资配置的确定性增强。同时,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截至2024年年末,主动权益类基金持仓银行板块权重为3.35%,而以沪深300为例的基准指数中,银行板块权重达15.71%,理论上银行股配置仍有12.36%的空间。
中信证券研报也指出,资金波动和风格影响已经落地,银行板块中期走势仍受重估净资产逻辑牵引,配置型资金的配置空间仍显著,预计板块绝对收益行情继续演绎。
国盛证券此前研报也表示,站在当前视角,我们认为银行板块行情仍具持续性,主要基于股息率的相对优势、业绩及分红的确定性。此外,作为今年银行板块配置主力的保险资金,有望最快在今年7月迎来预定利率再次下调。保险资金成本有望下降,其对高股息银行股的配置意愿或将持续。
此外,中泰证券在研报中分析指出,本轮银行股行情的两阶段逻辑:第一阶段看好银行股的确定性;第二阶段“抢跑”公募基金欠配银行。展望未来,银行股的确定性是强逻辑,第一阶段上涨逻辑持续性强,第二阶段上涨逻辑需要观察政策和各方行为变化。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