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增配权益资产:新途径与耐心资本之路
AI导读:
市场长期呼吁银行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尽管银行理财已建立权益资产投资体系,但配置占比仍有限。不过,银行理财在增配权益资产方面正开创新途径,包括指数化投资和IPO基石投资,表明其正逐步进阶为“耐心资本”。
市场对推动银行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呼声由来已久。不过,尽管多家理财公司已基本建成了囊括转债、红利、价值、宽基、黄金、全球配置、量化等在内的权益资产投资体制和机制,但不论是产品端还是资产端,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的占比仍相对有限。
究其原因,这与银行理财的负债端束缚、客户风险偏好较低、投研能力及资管系统建设尚待加强的堵点直接相关。颇为乐观的一个趋势是,即便银行理财增配权益资产的速度较慢,但依然在“低波”的市场需求主导下,实现了配置增长。
根据《2024银行理财年报》数据,截至2024年末,理财产品资产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为0.83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2.58%。到了今年3月末,理财产品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占比已升至2.6%。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增幅较小,但银行理财在增配权益资产方面开创了更多具有实质意义的新途径——除了常规的加大A股上市公司调研力度,银行理财不仅发力于指数化投资,还频频现身于IPO基石投资。
首先,是指数化投资。据记者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中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浦银理财、平安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集体发声,将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持续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布局指数策略、指数增强策略等各类含权类理财产品。
近期,又有一批挂钩被动指数的银行理财产品完成募集。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涉足指数化投资的理财产品数量显著增多。
其次,是越来越多的理财公司参与IPO网下打新及港股IPO基石投资。
6月,光大理财参与深交所主板拟IPO企业信通电子的网下打新,以900万股的申报规模成功入围有效报价,标志着银行理财公司正式以A类投资者身份参与网下打新。
港股IPO方面,宁德时代于5月登陆港股市场之际,中邮理财成功获配基石投资份额5000万美元;主营业务为空调和热管理系统的零部件制造商三花智控于6月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中邮理财、工银理财均获配基石投资份额2000万美元。随后不久,工银理财再度参与国内椰子水赛道企业IFBH的IPO,成功获得约400万美元的“基石+锚定”投资份额,成为近年来首家参与新消费领域港股IPO基石投资的理财公司。
由于银行理财天然面临着负债端类固收属性和客户的“低波”诉求,因此不管是加码指数化投资,还是进一步参与IPO网下打新或基石投资,都需要自身在资产准入、投后管理、产品设计、客户陪伴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把控能力。目前,银行理财在权益产品端和资产端的积极探索,表明它正寄望于稳扎稳打,最终一步步进阶成为“耐心资本”。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