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银行消费贷业绩压力大,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通过互换任务完成业绩的帖子。银行员工通过同业互助完成消费贷测额度等基础任务,甚至不惜自掏腰包换取业绩。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应转向深耕消费场景和综合服务的比拼,加强风险控制,确保贷款额度惠及有需求的消费者。

银行任务互助,有没有北京同行需要消费贷测额度互换的?”浦发银行北京地区的贷款经理小麦近日发布的一条朋友圈动态引起了中国证券报记者的注意。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在社交媒体上,通过互换任务完成消费贷业绩的帖子大量涌现。这些寻求帮助的贷款经理来自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银行,他们交换的除了消费贷测额度等基础拓客任务外,还包括消费贷放款或面签办理等“高难度”任务。部分银行员工甚至不惜自掏腰包,通过补偿利息的方式换取业绩。

在消费贷利率不得低于3%的红线要求之下,以价格为导向的消费贷竞争表面上看似平息,实则暗流涌动。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贷款结构的持续优化和消费贷业务日益受到重视,银行应告别无序竞争和规模情结,转向深耕消费场景和综合服务的比拼;并根据实际情况,支持真正有消费需求的客户,防止过度授信,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同业抱团取暖

“消费贷拓客业绩压力大,任务完不成会影响绩效奖金,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开发得差不多了,现在只好找银行同业相互办理,这样各自都能完成一个任务量。”小麦告诉记者。

记者搜索多个社交平台发现,与小麦同样为完成业绩而寻求交换任务的银行工作人员并不少见,他们交换的一般为消费贷测额度等基础拓客任务,也有消费贷放款或面签办理等“高难度”任务。

“每位贷款经理有专属的测额度二维码,客户只需扫码申请测额度,我就能完成一个任务量。”邮储银行北京地区贷款经理小张告诉记者。

但消费贷测额度需要满足一定条件,部分银行消费贷业务要求客户需在当地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因此银行工作人员同城交换的需求更为旺盛。“需要满足在北京缴纳社保和公积金的要求,我们更愿意与同城的银行工作人员交换任务,而且大家面临同样的市场和竞争环境,彼此比较了解。”小张说。

“我们对公积金基数有要求,对负债情况也会审验,如果在多家银行办理过贷款且负债较多,额度申请可能很难通过审核,这样就没法进行互换。”成都银行一名贷款经理通过社交媒体告诉记者。

除简单的消费贷测额度任务外,部分银行员工还有放款和面签的任务,有的工作人员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补偿利息,以吸引银行同业交换业务。

“6月中下旬有30个消费贷放款任务量要完成,贷到7月可以提前还款,期间会产生利息。通常我们会找有同样完成任务需求的同业人员进行互换,可以为对方申请加入白名单,下发利率优惠券,尽量保持同样的利率和相同的提款天数,这样利息可以保持一致。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我们可以自掏腰包把对方多付的利息补回去。”招商银行沈阳地区一位贷款经理小程说。

除信贷人员外,部分柜台人员也承担消费贷任务。比起贷款经理,柜台人员的拓客渠道和经验更加受限。

“我每个月有5个消费贷拓客任务量,只需要测额度就行,但需要满足新客户首测的要求,运气好的话,基本上可以通过同业互助完成,除此之外不知道去哪里找客户。”交通银行南京地区一名柜台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同质化竞争加剧

谈及寻找同业人员办理消费贷业务,不少贷款经理提到,这样做的好处是沟通成本低、效率高。

“找银行人互助,首先在于大家的资质背景差不多,属于有效的优质客户,更容易通过审核,办理成功率较高。另外,大家都有业绩任务和现实困难,能够相互理解,对业务流程也比较熟悉,沟通起来很顺畅。”小麦说。

但同业互助能够完成的任务量有限,“大部分任务量还是要靠自己打营销电话来完成,我们有每天打出15个有效电话的考核要求。同业互换能带来的客户量并不多,而且线上互换的方式在完成测额度任务方面有优势,在放款任务方面帮助不大。”小张表示。

在业绩压力之下,寻找助贷公司等渠道客户合作成为不少贷款经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一般是自己先拓客,如果到了月底或者季末业绩考核时实在完不成任务量,我会与贷款中介机构合作。但中介机构是不管贷后的,为了赚客户的手续费,甚至会帮客户包装材料,优化资质,所以中介递交的材料我要仔细核验,不然就是给自己的贷后管理埋雷。贷款流向也是个问题,部分中介机构会向客户介绍消费贷用于投资和置换房贷的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很难控制的。”某股份行个贷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贷产品同质化是导致银行获客难、同业竞争压力大的原因之一。

“各家能做到的消费贷产品利率、期限、额度基本差不多,目前最低利率都能降到3%,期限最长可贷7年,纯线上最高额度多数是50万元。能否获客有时候取决于各家银行把握的审核尺度,会出现同一位客户在一家银行贷不到钱,到了另一家银行就贷到了钱,或者一家银行批的额度少,另一家银行批的额度多的现象。此外,不同银行资金成本不同,贷款利率的审批尺度也会有所不同。对于部分银行而言,想要吸引客户,就不得不放低审批门槛。”中西部地区某城商行消费贷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消费贷资源需落到实处

近年来,不少银行优化贷款结构,大力发展消费贷业务。5月30日,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一季度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02万亿元,同比增长6.1%,一季度增加321亿元。

消费贷业务的快速发展,让银行面临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复杂局面。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在当前居民部门有效融资需求有待提振,尤其是住房贷款需求不足的环境下,个人消费贷成为部分银行弥补信贷增长缺口的重要途径。消费贷新规促进额度提升、贷款期限延长,监管部门期望借此提振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商品消费,此举不仅能推动消费升级,还能为银行拓展业务创造空间。

然而,银行在消费贷业务中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这些风险如同暗礁,随时可能损害银行的稳健运营。业内人士建议,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让释放出的贷款额度真正惠及有需求的消费者。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