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市银行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向好,但不良贷款转让规模激增761%,个人消费贷款占比超七成。这既反映了银行业加速出清风险的决心,也暴露了宏观经济压力下零售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的挑战。

近日,上市银行陆续披露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呈现向好趋势。

而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同期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数据(以下简称“统计数据”)却揭示了另一面:一季度银行不良个人贷款转让成交规模达370.4亿元,同比激增761%。从批量处置个贷不良资产类型结构来看,个人消费贷款占比超过七成。这一数据的背后,既折射出银行业加速出清风险的决心,也暴露出宏观经济压力下零售信贷资产质量面临深层挑战。

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改善

资产质量方面,多数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截至4月30日,42家A股上市银行均公布2025年一季报。其中,不良贷款率较2024年年末下降的有17家银行,19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与2024年年末持平,仅6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较2024年年末上涨。部分银行在业绩报中坦言,不良贷款率的改善得益于银行加大清收处置力度。上述银登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银行批量个人业务成交规模370.4亿元,成交单数128单,同比分别增长760%、357%。

对于银行集中处置个贷不良的动因,某城商行个人金融部人士解释道,商业银行普遍会在季末或年末前集中处置不良贷款,在完成既定处置流程后,通常会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集中处置不良贷款,既符合监管部门对不良贷款率及不良贷款余额的刚性管控要求,亦为资本管理预留缓冲空间。特别是前几年信贷扩张步伐较快的大型银行,现在既要优化资本充足率指标,也要配合监管的资本管理要求,因此需要尽快处置不良贷款。虽然各家策略存在差异,但全行业都在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关于此前个贷不良集中出现的原因,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内蒙古大学校外硕导杨海平表示,从金融机构角度看,金融机构将个贷作为重要的资产进行拓展,在加快展业的过程中,风险防控滞后或者百密一疏的情况是存在的;从环境的角度看,由于经济增长相对乏力,部分居民收入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个贷资产质量;从监管政策角度看,《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对资产质量的管理更为严格,特别是《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确定的不良贷款认定标准较之前亦更为严格。

银登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贷款规模分别为268.2亿元、51.9亿元和50.1亿元,占比分别为72.4%、14%和13.5%。其中,不良资产中的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上升,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该占比分别为41.9%、66%。

与转让规模激增形成对比的是,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平均折扣率与平均本金回收率均呈现下滑态势。银登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的平均折扣率为4.1%,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9%,环比分别下降0.7个、0.4个百分点,同比分别下降0.5个、1.9个百分点。按资产类型来看,个人消费贷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平均折扣率较低,仅为3.8%,而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平均本金回收率最低,仅为5.8%。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庞珊珊指出,对于当前不良资产包的低价,主要是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增大,市场短期内供过于求,导致价格降低。另外,不良资产包回收难度较大,也是原因之一。个人不良贷款中消费贷、信用卡透支等多为信用贷款,缺乏抵质押物,即使个人按揭贷款存在抵押房产,抵押物价值贬损问题也比较突出。而且,通常个人的债务状况出现危机,已欠付多家金融机构或者民间借贷款项,个贷不良回收难度大。加之法院工作量饱和,司法处置批量立案速度及立案数量、办案速度均会受到影响,执行难更是制约回款的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并未完全缓解。据零壹智库统计,2025年一季度个贷不良批量转让挂牌规模约为675.6亿元。银行个贷不良压力短期内仍将持续,待处置资产包存量依然较大。

面对个贷不良贷款处置中的政策与合规风险,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个贷批量转让的政策风险、合规风险、债权风险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逐步显现,也可能会面临新的监管变化,银行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并提前做好合规和风险防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