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AI技术成为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投入总额突破千亿元。AI正全方位重构银行业的服务模式、业务流程及生态体系,未来银行中的AI应用将呈现金融服务的广泛综合化、高度智能化与充分个性化三大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渗透金融领域,成为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

  2024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AI技术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总额已突破千亿元,金融科技从业人员规模首次超过11万人。从风险识别到授信审批,从员工辅助到智能运营,AI正全方位重构银行业的服务模式、业务流程及生态体系。

  政策层面亦同步发力。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将基本建成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建设数字金融服务生态,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吴卫星指出,AI应用在解决部分行业痛点上初见成效,但在覆盖深层需求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银行中的AI应用将呈现金融服务的广泛综合化、高度智能化与充分个性化三大趋势。

  AI应用场景多点突破

  当前,AI应用场景日益多样化,多家银行正加速部署AI应用,并积极构建底层技术架构,推动AI深度融入业务发展。

  例如,工商银行已落地千亿级自主可控AI大模型,覆盖200余个应用场景;建设银行打造模型即服务(MaaS)平台,2024年上线168个大模型应用场景;中国银行2024年新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场景超900个;交通银行构建了千亿级金融大模型算法矩阵,完成百余个大小模型场景建设。

  同时,多家银行积极引入Deepseek等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赋能全集团的应用场景,有效提升服务效率。

  在客户服务、风险管理和运营优化等关键领域,AI技术的应用成效显著。如建设银行的“帮得”智能助理,2024年总交互次数达3463万次;邮储银行的货币市场交易机器人“邮小助”,上线以来总成交金额超过2000亿元,交易平均耗时较人工节约达94%。

  吴卫星表示,AI在解决部分行业痛点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涉及复杂金融产品的深度咨询及高净值客户服务等场景中,人机协同模式仍有优化空间。

  在风险管理方面,AI技术通过整合多维数据源,打破了传统信息孤岛困境。但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和黑箱决策特性仍可能引发新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数据治理、逻辑约束和人机协同等方面还需提升。

  “人+AI”重塑家庭金融决策生态

  AI应用场景正深入客户服务领域,多家银行通过部署AI管家、数字员工等工具,提升服务效率,辅助客户经理决策。

  吴卫星指出,“人+AI”协作模式正深刻重塑家庭金融决策生态,带来多方面积极影响。然而,家庭在参考AI提供的金融决策建议时,应保持谨慎态度。

  他认为,AI智能助理能帮助家庭降低金融决策门槛,但现阶段其知识和建议仍存在局限性,因此不能完全作为最终决策依据。家庭在做出重要金融决策前,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和综合判断。

  银行在推广“人+AI”模式时,也应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规范,提升AI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确保决策科学合理。

  金融科技未来图景

  随着政策推动和银行加大投入,金融科技未来前景广阔。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2024年,国有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总额达1254.59亿元,金融科技人员首次突破11万人。部分中小银行亦加大投入,如北京银行提出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银行”。

  未来,AI在银行服务中的核心价值将体现在服务模式的场景重构、业务流程的认知进化及金融生态的智能跃迁等方面。

  吴卫星表示,未来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面临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长期挑战,需构建“敏捷试错——快速迭代”的创新机制,以在“AI+金融”领域持续领跑。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