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大模型应用元年:AI+战略引领变革
AI导读:
2024年被誉为大模型应用元年,银行业率先探索AI技术应用。随着上市银行年报披露,14家全国性银行的AI战略全面公开,涵盖基础智能化模型底座、安全保护机制及业务场景创新应用。多家银行结合大模型与小模型能力,实现综合智能应用,打造“人+AI”新模式。
2024年被誉为“大模型应用元年”,银行业同样迎来了这一变革。“千模大战”逐渐平息,头部基础模型厂商市场格局初定,应用端垂类模型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作为数据密集、数字化基础成熟的行业,金融业率先探索大模型等AI技术的应用。
随着2024年上市银行年报的逐步披露,14家全国性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行与8家股份制银行)的AI战略与应用布局已全面公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AI+”已成为银行近两年发布AI战略的核心,涵盖基础智能化模型底座、安全保护与风险管理机制及业务场景创新应用。
与过去单点业务的技术创新不同,如今的“AI+”已覆盖银行C端用户、B端客户及对内员工的全业务流程。技术之外,银行愈发关注人与AI的关系,不仅强调AI与金融场景的融合,更关注员工如何应用AI技术,创新应用的调用率及实际业务价值。
场景应用方面,“自研大模型”已转向“应用大模型技术”或建设“自主可控的大模型技术底座”。例如,建设银行利用高质量文本数据对通用大模型进行预训练、微调和强化学习,建成面向所有业务领域的金融大模型及MaaS应用平台。
银行AI战略的基础大模型底座至少包括“快思考”大模型和“慢思考”推理模型等,分别针对不同场景需求。中信银行升级融合了决策式AI“中信大脑”与生成式AI“仓颉大模型”,构建“自主平台+场景深耕+生态共建”的AI赋能体系。光大银行则制定了《模型建设发展规划》,布局“决策式模型+生成式模型”的综合应用。
在14家银行披露的AI应用场景中,智能编码研发、智能营销、智能客服、智能风控、合规内审、消费者权益保护及日常经营管理流程等场景已实现落地应用。2024年,多家银行在金融市场、交易银行、公司金融等对公业务层面,结合大模型与小模型能力,实现综合智能应用。
如招商银行在交易银行业务中深化AI技术应用,线上“招小财”AI助手准确识别客户意图,协助完成复杂操作,响应准确率达95%。兴业银行推出“兴小二”债券交易机器人,引入先进技术提升交易效率。邮储银行展示了货币市场交易机器人“邮小助”及交易员助理机器人,展现了大模型与小模型结合的应用潜力。
在“AI+”战略推动下,各银行披露的新技术应用场景数量繁多。工商银行“工银智涌”技术体系已赋能20余个领域、200余个场景,累计调用量超10亿次。建设银行金融大模型体系已赋能193个应用场景。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也有大量应用场景落地。
接下来,银行需确保AI真正赋能员工,分享科技便利。越来越多银行关注“人+AI”模式。建设银行推出ChatBot交互版“帮得”客户经理AI智能助理,打造“人+AI”新模式。招商银行加快打造“AI+金融”“人+数智化”模式,提供智能服务。
中国银行副行长蔡钊表示,将围绕智能化建设发展,强化配套机制,推进AI平台完善和模型调优,聚焦高价值场景。招商银行夯实“云+AI+中台”科技底座,提升组件规模与质量,数据中台持续沉淀数据能力和资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