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多家银行已有约1.15亿元的绩效薪酬被追回,涉及上万名员工。专家指出,这与银行业绩增长放缓、薪酬管理机制完善有关。银行在实施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时,应强化合规经营文化,考虑建立“尽职免责”制度。

4月16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A股及H股上市银行年报发现,中国银行、浙商银行等10家机构已有约1.15亿元的绩效薪酬被追回,涉及上万名员工。这一“反向讨薪”现象较往年更为显著,多家机构追讨金额超过千万元。

受访专家指出,近年来“反向讨薪”规模不断扩大,这主要与银行业绩增长放缓、净息差承压以及绩效薪酬管理机制的完善有关。在实施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时,银行应强化合规经营文化,并考虑建立“尽职免责”制度。

步入年报季后半程,已有10家A股和H股上市银行披露了“反向讨薪”数据,显示出更强的执行力。统计显示,这些机构合计向员工追讨薪酬约1.15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银行扣回金额最高,达到3250万元,涉及2469名员工。浙商银行紧随其后,追讨金额达3033.78万元,涉及1424名员工。

H股上市银行中,渤海银行和中原银行的“反向讨薪”金额也均在2000万元以上。此外,天津银行、东莞农商银行和甘肃银行还披露了绩效薪酬延期支付的情况,其中天津银行延期支付金额破亿。

部分银行虽未披露具体金额,但表示已对因违法违规违纪行为或出现风险暴露的员工进行了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如招商银行在2022年和2023年年报中均披露了巨额追讨金额。

为何近年来银行“反向讨薪”现象频发?专家分析称,一方面是由于银行业经营增长放缓,关键指标承压;另一方面,薪酬管理机制日益完善,内控趋严,使得“反向讨薪”成为常态。此外,过去在金融泡沫期开展的业务在事后的金融整顿中被视为违规,也是导致“反向讨薪”增长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已实施多年。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强化这一机制的实施。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银行需兼顾风险管理和员工权益保护,考虑建立“尽职免责”制度,确保合规经营。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