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多家大中型银行计划信贷增量将高于上年,主要由基数较低、对公贷款支撑及个人贷款恢复等因素驱动。若实现,今年全国金融机构信贷增量或超18.09万亿,增速约7%。

在有效信贷需求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规划信贷计划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界面新闻综合多家银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的发言发现,今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计划信贷增量将超越去年,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也表示将实现“合理增长”。

信贷增长主要由三大因素推动:一是2024年商业银行信贷普遍减少,基数较低;二是对公贷款有望继续增加,支撑信贷增长;三是随着房地产交易回暖及按揭贷款提前偿还减少,按揭贷款有望恢复增长。

这些大中型银行规模庞大,若它们能实现信贷增长,那么今年全国金融机构的信贷增量也可能超过2024年的18.09万亿,信贷增速或达7%左右。

然而,商业银行年初的信贷计划存在多重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当前内外部环境变化莫测的情况下。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指出:“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及我们自身的安排等内外部因素。”

大中型银行信贷计划稳中有升

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8.09万亿元,同比少增4.66万亿,为2012年以来首次。上市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主要大中型银行信贷增量均比上年减少。

究其原因,一是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部门需求疲软;二是技术性因素导致信贷读数下滑,2024年主要受手工补息整改、地方债置换等因素影响。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过去贷款需求旺盛,信贷增长放缓主要受供给侧约束,现在贷款需求指数和贷款增速同步下降,表明信贷增长已从供给侧约束转向需求侧约束。”

在较低基数上,多家银行高管透露,今年大中型银行新增信贷计划高于去年。中国银行副行长张小东表示,中国银行将继续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预计全年境内人民币贷款增量将稳中有升。

交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周万阜表示,交行将实施总量增、结构优、节奏稳的信贷增长计划。总量增即全年贷款增长总量高于去年;结构优即提高相关领域贷款占比及零售贷款占比;节奏稳即按人民银行政策导向,上半年投放60%,下半年投放40%。

其他大行未明确提出“多增”目标,而是采用“适度增长”等表述。建行称“保持信贷合理增长”,农行表示“预计全年贷款总量平稳增长”,工行表示“要保持较大贷款投放和债券投资力度”。

界面新闻根据财报数据整理发现,考虑到2024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境内新增信贷规模相比上年均少增约6000亿,基数效应下,三家大行今年新增信贷实现同比多增成为可能。此外,市场预计年中首批注资大行的5000亿资本金将到位,助力大行资产扩张。

三家股份行明确信贷增量目标

招商银行在年报中表示,根据宏观经济形势与内部发展目标,2025年客户存款、贷款和垫款均计划新增7%-8%。彭家文解读称,贷款增长安排需与宏观经济适配,并希望保持稳定增速,以穿越经济周期。

若招行贷款实现7%-8%的增长,今年信贷增量约5200亿,相比2024年多增1000多亿。中信银行拟任行长芦苇表示,中信银行将坚持适度规模增长,重在优化结构,今年信贷增量安排比2024年略多,计划增量3300亿元。兴业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林舒表示,兴业银行预计今年贷款(不含票据)增加约4000亿元。

银行保持贷款增速的原因在于净息差收窄背景下,贷款适当增长才能稳定利息净收入。招行行长王良表示,保持7%-8%的贷款增速,能更好地保持净息差稳定,以资产业务撬动更多客户和资金来源。

对公贷款支撑+个人贷款恢复

银行信贷业务主要分为对公和零售两大类。对公贷款是近年来支撑银行贷款投放的主要力量。展望2025年,大中型银行信贷增长主要来自对公贷款支撑及个人贷款恢复。

交通银行副行长殷久勇表示,交通银行全年安排的对公贷款增量是4800亿,相比上年增长400多亿。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也均表示将对公信贷作为增长重点。

与对公贷款的强劲势头不同,零售贷款较为疲弱。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居民就业收入预期恶化、提前偿还按揭贷款等多重因素影响,个人贷款增量呈现同比少增态势。

但展望2025年,随着基数较低及房地产市场交易恢复,一些上市银行预判个人贷款有望恢复增长。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介绍,建行个人住房贷款受理量持续提升,提前还款规模下降。中国银行副行长张小东表示,将加大二手房贷款拓展力度,实现个人住房贷款正增长。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