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A股多家银行积极响应证监会文件,发布估值提升计划。银行股长期破净是全球普遍现象,源于息差收窄和盈利能力下降。海外市场采用回购、分红、战略转型等市值管理策略。中国银行业需借鉴国际经验,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路径。

  近日,A股多家银行积极响应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文件,发布估值提升计划。这对于长期破净的银行板块而言,无疑是估值提升的冲锋号角。

  实际上,银行股长期破净是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普遍现象。日本、欧洲及部分美国银行,都曾面临市净率偏低或破净的困境。这通常与经济周期、行业特性及政策环境紧密相关。

  从国际视角审视,海外银行业破净主要源于息差收窄和盈利能力下降导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走低。日本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自经济泡沫破裂后,其银行业长期受低利率、老龄化及低息差困扰,市净率持续低于1倍。数据显示,2014至2020年末,日本三大金融集团估值下行,市净率从1倍跌至0.4倍。此外,经济增速放缓引发的风险事件也对银行估值造成冲击,如谷银行事件后,美国中小银行市净率破净。

  面对银行股破净,海外市场采用多种市值管理策略,主要包括:

  一是通过回购和分红等资本运作,提升银行股投资价值。例如,2013至2017年,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通过回购显著推高股价和市净率;日本银行业则提高分红频率和比例吸引长期资金。

  二是实施轻资本与多元化经营战略转型。如摩根大通非息收入占比超50%,通过财富管理、投行业务降低对息差的依赖。

  三是通过金融监管政策协同和银行治理改革优化ROE。如日本金融厅要求企业ROE达8%以上,欧洲引入“耐心资本”稳定股价,美国银行将股东总回报纳入高管考核。

  全球银行业“破净”困境,是经济周期、行业特性与政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银行业需借鉴国际经验,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路径。

  业内认为,短期内可通过分红和股东增持稳住市场信心,中期通过轻资本转型提高效率,长期来看,应从治理改革和政策协同入手,加快数字化转型,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资本精细化管理能力,积极应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挑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