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代销行为提出更高合规要求,加强代销业务监管,促进金融消费者安心消费,规范商业银行代销业务,利好金融消费者、商业银行和财富管理行业。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张琼斯)作为我国触达客户最多、备受公众信赖的一类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量大、面广、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助力财富保值增值,为实体经济引入金融“活水”。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代销业务快速发展,其金融产品“货架”上充斥着大量接受合作金融机构委托、代理销售的理财保险、公募基金、信托计划等产品。为了让金融消费者放心消费,金融监管总局于3月21日发布了《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商业银行代理销售行为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合规要求,进一步加强代销业务监管,督促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强化风险管理,以提升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金融消费者安心之选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超市”,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一站式金融服务。代销产品的数量、种类、客户覆盖面日益提升。然而,代销业务在提供多元化投资选择的同时,部分机构也存在销售误导、夸大宣传、适当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办法》规范了商业银行的代销行为,督促其向客户提供审慎准入的代销产品,这将有效减少上述不规范行为。在大力提振消费的背景下,《办法》也将营造更良好的金融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在金融领域安心消费。

规范商业银行代销业务,将同时利好金融消费者、商业银行和财富管理行业。商业银行拥有最广泛的线下网点和线上用户群,其销售的金融产品深受各类客群信赖。通过制度强化商业银行代销业务的规范性,对于提升客户在银行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对商业银行而言,代销业务收入是银行表外收入的重要来源。规范发展代销业务,有利于银行优化收入结构、分散经营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客户粘性。同时,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也有利于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办法》共分八章54条,包括代销业务内部管理制度、合作机构管理、代销产品准入管理、销售管理、代销产品存续期管理等内容,对代销业务进行了“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流程规范。

其中,准入是代销业务的“首道关口”。《办法》从强化风险控制的角度,督促商业银行严格筛选合作机构、审慎准入代销产品,总体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售中环节,《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销售管理,规范销售行为和销售渠道。代销产品后也不能“一卖了之”,《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在代销产品存续期内关注产品风险收益特征、风险评级变动情况、信息披露等重要信息,督促合作机构尽责履职。

《办法》进一步厘清代销业务中的各方责任,回应了产品一旦发生兑付风险“该找谁”的问题。同时,通过设置明确的准入“底线”,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基金管理规模、运作时间等提出定量要求,引导商业银行与投资运作、风险控制、合规经营能力强的机构进行合作。

此外,《办法》还明确了代销业务的“禁止性行为”,以防范业务风险。比如,非本行人员不得在营业网点从事产品宣传推介、销售等活动,以防止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冒充银行员工推销产品。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